2)七百五十四章 赵祯的绿帽子_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这是史上唯独一次良姓的改道,人为地将黄河引向南方,利用地势强行束水,将河沙迅速冲向渤海,而不是让它沉淀。

  但那时的黄河河沙远不及如今黄河含沙量之高。

  到宋朝,问题来了,山东境内所有河床被全部抬了起来,黄河再次自己寻找出口,于是接连出现好几次决堤改道,规模最大的乃就商胡埽,规模之大,史上罕见,数次决堤导致二流入海,一流自大名府到恩、冀、深、瀛至契丹幽州东南入海,一流还是故流,经博州到德州至无禄入海。

  再到金朝,分为二流,河水慢,河沙沉淀的速度就快,东流河床高了,河北经济泛滥成灾导致大面积的地势升高,包括杨六郎辛辛苦苦修的绿色长城,以及万个湖荡一起消失,索姓黄河一起注入淮河,淮河是一个娇小的小娘们儿,这一压,压得远离淮河好几百里地,临近长江的无为军都成了池鱼之殃。

  第八次是晚清咸丰时候,勒辅因为财政不足,挤牙膏,还有一些官员的弹劾,导致他死的时候黄河并没有完全竣工,他一死,也就结束了。又忽视了最重要的一点,防,没有于中上游合理的植树造林。到了晚清时,中国人口达到四亿多人,无节制的开耕导致水土严重破坏,于是在他死后,黄河平静一段难得的时光,又开始出问题。

  自咸丰时陆续地发生多起决口,最严重的是咸丰五年,由于连防暴雨,上流支流洪水不断注入,河水暴涨,黄河在兰阳铜瓦厢决口,一分为三,一由曹州赵王河东流,另两股由东明南北分泄,在张秋汇合穿运河,强夺大清河于利津入海。

  这个问题以后郑朗推动了,还会面对,若是北方不保护环境,人口更稠密,即便郑朗此次用心良苦,两三百年后黄河仍然会出事。

  最后一次地球人都知道了,抗曰时老蒋炸掉的花园口。

  郑朗徐徐答道:“我认真的看过许多地方,北流必然不可,若不束水,河沙沉淀得快,北方河床也会迅速抬高,早晚要出事,若束水,没有很好的地势借助,强行筑堤,一旦水大之时,太行山诸水汇合,必会出现崩堤。要么入南去,南方淮河更加薄弱,一旦将黄河南引,两淮之地,生灵涂炭。只有一个办法,往东去。以前朝廷有臣工提议重开黄河故道,现在黄河故道依然有水东流,不过八分的水从东北流入大海,仅剩下二分。冬季时都出了枯水。原因很简单,整个河床与周边的地势皆因积沙将其抬高。若再开故道,纵然花了许多钱帛下去,因其地势,还得会出事。因此臣想到了济水,治理之策,中游束水,下游泄水。水小时,中游水势束住,到了下游利用比较清澈的济水再次冲刷,使其河沙迅速冲向大海。水大之时,利用运河调剂分水泄洪

  请收藏:https://m.mht567.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