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313章 吃西餐_重返1977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首先,这里建筑是由苏联中央设计院设计,风格华贵典雅,气势恢弘。

  打蜡地板,顶天立地的钢窗,丝绒窗帘,华丽的吊灯,暗绿色的青铜柱子上有可爱的猫头鹰浮雕。这一切都充满了浓郁的俄罗斯情调。

  其次,这里由于具有鲜明的政治属性,保卫级别较高。

  在这儿执勤的都是从调来的“内保”人员,甚至带冲锋枪守卫地下室。多年后,他们绝无仅有地成为以离休干部名义离岗的门卫

  另外,这里工作人员的待遇也超乎寻常。从五十年代起,这里就发皮鞋、料子裤子、发蜡和鞋油,女服务员则额外发香水。

  在特殊年代,这里甚至与驻华使馆一道,成为少数被“特殊供应”的单位,即使是时期,供应量也没有削减分毫。

  因此综上所述,在六十年代末和整个七十年代,“老莫儿”作为最具时代代表性的红色西餐厅,深为那些身着绿军装、黄军装的“老兵”们所热捧,更成为了他们见证青春岁月的圣地。

  在当年,这些人只要一提“老莫儿”,就像招呼一个高贵而亲近的朋友,不经意间流露出一种特殊的骄傲和自满。

  以至于在后来由这些部队子弟创作的,许多关于“运动”时期的影视文学作品里,“老莫儿”都是最重要的道具和场景。

  只是可惜,政治属性和高级别的设施、供给,都不能取代人文文化在享受方面的重要性。

  就当年真实情况而言,大概由于地处lc区闹市和客人层次较高的缘故,“新侨儿”确实生生压过“老莫儿”一头,那里才是是京城“份儿”最大的西餐厅。

  京城过去有句俗话,“三辈子学吃,五辈子学穿”,这是很有道理的。

  由于去“新侨儿”的客人,尽是些受洋教育,喝过洋风的,现在叫“海归”的主儿。这些人的讲究、细致、品味,可不是从泥里刚拔出腿,只知道咋呼和痛饮的“武将”后代可比的。

  这也就决定了整个“新侨儿”小资情调最重,一进门就感觉不一样儿,客人个个特有范儿,细嚼慢咽,轻声细语,连音乐都轻曼,说不出曲名。

  总之,和整体就餐氛围属于温馨、幽雅、别致的“新侨儿”相比,动勘吆三喝四的吵闹,随处可见暴饮暴食的“老莫儿”,更像个部队大食堂,所谓“明洋实土”,在层次上可要低多了。

  再考虑到交通远近,那么洪衍武会选择去哪儿,根本不用猜。

  可是没想到事有不巧,等到洪衍武、陈力泉晚上六点在“新侨儿”门口和“糖心儿”碰头儿之后,正聊着往餐厅走的时候,灯突然灭了。从外面看,整个饭店大楼都是一片黑暗。

  再一打听,饭店的人说了,今天供电部门早就打过招呼,餐厅已经提前结束营业了。

  没辙,这是这个年代的常事,城市供电不

  请收藏:https://m.mht567.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