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三百章 投其所好_古代农家日常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待她把墨磨得又细又滑时,差役正好把试卷送到了她的手上。

  展开试卷一看,杜锦宁顿时傻了眼。这哪里是试卷,这明明是白纸好吗?

  她正想叫住差役,就听隔壁周致叫道:“差爷,这卷子是空白的。”

  差役头也不回:“试题一会儿来。”

  杜锦宁闭上了嘴巴。

  印试卷容易泄题,所以很多的考官是不印试卷的,直接叫差役拿着写了题目的牌子在考场上来回地走动。

  她便不着急,先把试卷纸看了一遍,见纸还不错,不会出什么问题,便静下心来等候。

  这一回不需她等多久,不一会儿的功夫,就有差役拿着牌子走过来,在她的考号前停留了一会儿,便走向下一个考号。

  看清楚牌子上写的题目,杜锦宁的心越发安定。

  两道经义题,要求每题不少于三百字。

  这种题目和要求,有些考生可能会为难。对他们来说,用大半天时间写一篇经义也是常事。但杜锦宁做题向来就快,上午写一题,下午写一题,估计晚饭都不用在这里吃了,直接回去小院里吃去。

  第一题是:百姓足君孰与不足。

  这题出自《论语·颜渊》。

  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对于一个致力于农学的人来说,“年饥用不足”是一个十分乐意谈的话题。只有上位者重视粮食问题,愿意为粮食种植多花人力物力,农学研究才能得以进行。科研成果一出,产量提高,百姓生活才能富足。

  在这个话题上,杜锦宁有许多话要说,根本不像其他学子那样需要搜肠刮肚地去想写作的内容。

  也因此,拿到题目不一会儿,她提笔在砚台上蘸了蘸,便在草稿纸上写了起来:“民既富于下,君自富于上。”

  这是破题,用两句话破全文要义。

  接下来是承题,申明破题的意思:“盖君之富藏于民者也。民既富矣,君岂有独贫之理哉?”

  虽说这时代的经义题并不一定按八股文形式来写,但府试的主考官是谁早已明了,杜锦宁自然不会不提前做功课,研究了解知府周东平的文风与喜好。

  周东平四十来岁年纪,冀省寒门子弟出身,曾因乡试成绩优异被举荐到国子监念书。他一直致力于八股文在科举考试中的推广,觉得这种写作形式是最公平,最能考察考生智力的一种文体。

  在后世,人人都说八股文如何束缚人们的思想,扼杀人们的聪明才

  请收藏:https://m.mht567.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