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五三一章 第二次鸭绿江之战(二)_横扫晚清的无敌舰队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华东政府以一敌二,击败俄国、日本两个国家,尽管有以逸待劳的投机因素,不过华东政府的战略战术运用,也是主要的因素之一。德国观察团的成员大部分都是职业军人,职业的本性自然令他们都对这场战争相当感兴趣。

  由其是德国观察团听了华东政府对战争过程的介绍之后,对人民军的突袭海参崴之役由为关注,认为这场突袭战不仅是整个战争的转折点,而且就这一战本身来说,也是一场大胆冒险、而又战术创新的战斗,值得德国认真研究,因此希望对这一场战争进行详细的了解,尽管远东战区的战争基本结束了,但德国观察团还是坚持要派一个小组去海参崴,主要是实地考察战场情况,这样可以对这场战争有更为深刻的了解。德国人严谨、认真的作风在这时也充份体现出来。

  而对于德国观察团这样坚持,华东政府也没有再推托,毕竟这也不是什么为难的事情,而且几乎每天都有船只驶往海参崴,塞几个人进去并不困难。于是胡蒂尔也从观察团成员中选出了8个人,由自己的表弟埃里希?冯?鲁登道夫上校带队,奔赴海参崴。

  其实拿到这次德国观察团名单,夏博海、秦铮、肖建军、尚晋峰、诸亚平等人都很惊奇,因为这份名单可以算是将星璀璨,当然是指在未来。如观察团的团长胡蒂尔和他的表弟鲁登道夫,这两个人在旧时空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都是德军中的著名将领,前者最著名的是开创了为突破堑壕防守,并以自己名字命名的“胡蒂尔战术”,也称为“渗透战术”或“暴风突击”战术。简单的说就是集中少量精锐士兵组成突击部队,并配备能够单兵携带,火力较强的武器,在战场上寻找敌军的薄弱环节,并展开迅速的攻击;在突破阵地之后,并不停止而是继续向前进攻,扩大战果,将向左右展开,清理战场的任务交给后面的普通士兵。

  在一战后期德国发起的“春季攻势”中,德国使用这一战术,取得了很大的战果,只是由于那时德国的国力不足,战术上的成功也改变不了大局,不过“胡蒂尔战术”却因此而功成名就。在二战时期,德国著名的闪电战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借鉴了“胡蒂尔战术”的思路。

  当然“胡蒂尔战术”其实并不是胡蒂尔一人创立,而是由德军的多位军官集体研究的结果,只不过胡蒂尔是一战中将这一战术运用最成功的人,而他的表弟鲁登道夫对这一战术的创立中,也发挥重要的作用。

  不过鲁登道夫虽然没有在这一战术中留下自己的痕迹,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他的个人光彩远比表兄更为耀眼,在开战之前,他只是一个少将,而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不仅荣升上将,而且还担任了德国军方最

  请收藏:https://m.mht567.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