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十章 学贵经远_行者玄奘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武德七年(公元624年)初春的一个凌晨,寺院的晨钟尚未敲响,忙了一天的人们也都还沉浸在浓浓的睡梦之中……

  空慧寺,一间寂静的禅房内,玄奘将一封书信轻轻折好,放在长捷兄长的床边。

  随后,他背起简单的行囊,悄然离开空慧寺,朝远处的锦江走去。

  当他在老胡僧伊伐罗留下的那片贝叶经上读到那四句神秘的佛谒时,就已经在计划这一天了——

  伊伐罗显然是一位来自遥远国度的人,是什么原因让他背井离乡,险些客死在这天府之国的异地他乡?他后来又去了哪里?为什么要写下那四句谒语,让他这个后辈能够“广利无边众”?

  所有这一切玄奘都不知道,他唯一知道的是,这位菩萨既然可以跨越千山万水来到中原传播佛法,自己难道连一个蜀地都走不出去吗?那么,菩萨又为什么要将这“般若之舟”付于自己呢?

  江边的码头上,几位荆州客商正焦急地等待着他。这几日,玄奘已经将自己想要浮江而下,游历荆楚,北上赵州的打算向他们说了,对此,客商们热烈响应,甚至当他们得知玄奘没有得到官府审批的过所和公验时也毫不在乎。

  他们告诉玄奘,大唐关禁,在边境或各割据势力接壤之处,执行得确实严格,至于国内各地区间的行止,其实颇为宽松。

  “法师根本不用担心!”一个年轻客商大声说道,“依《唐律疏议》,私度关者,最重不过‘徒一年’,如果有人具保,还可减刑或者改收罚金。像法师这样的,给予豁免也说不定呢!本来嘛,一个和尚,只要有庙愿意收留,想到哪儿去就到哪儿去,又碍不着谁的事儿!”

  另一名年纪大些的商人则要稳重得多:“要我看,法师无过所和公验,想要出川确实不易。不过若有人愿意结伴,倒是可以一试的。”

  “我愿意!”那个年轻商人立即说道,“过几天,我们正要再往荆州去运一批货,法师就与我们搭伴同舟好了。嘿,你们说呢?”

  他把脸转向另外几个商人,商人们都在旁边点头表示同意。

  玄奘大喜,当即与众人约定时间在锦江码头见面。

  这是玄奘生命中第一次不辞而别。

  商船在锦江之上缓缓航行,河面的流光在阳光的照射下优雅地晃动着,如同一匹碧绿色的绸缎。一群织锦女工正在江边濯锦,那刚刚织好的蜀锦经过江水的濯洗,色泽更加鲜亮,就像一片灿烂的朝霞映在江中。

  玄奘站在船舷边,默默地望着这快速后退的一切。

  如蜀锦一般美丽富饶的成都平原,再见了!

  船行到了岷江,十日后又进入波涛滚滚的长江。

  同行的客商们告诉玄奘,顺着长江向东航行,途经横切巫山的壮丽险峻的三峡,很快便可到达三楚大地。

  “从益州到荆州

  请收藏:https://m.mht567.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