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213章激辩_超品鉴宝师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听到围观群众的好奇,莫川笑道:“因为皇威不可冒犯,去掉一横,看似‘德’,而非‘德’,正好避讳年号,便是被官府抓到,也有几分周旋余地。”

  莫川话刚说话,楚三笙身边一位鉴宝师开了口:“这话似乎说反了吧?据我所知,真品宣德炉应该没有一横,因此当时还有‘省一德’之称。”

  这位鉴宝师话一出口,众人目光瞬间看向莫川。

  正所谓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四周围观的群众不懂里面的弯弯绕绕,忽然瞧见意见相悖之人,一个个那自然是极为兴奋。

  然而内行之人就不一样了。

  即便是不研究铜器,也知道一般鉴宝师不应该在这种问题上犯错误才是,怎么现在莫川还跟这人出现了分歧?而对宣德炉有点研究的鉴宝师闻言顿时苦笑起来。

  这些鉴宝师苦笑,莫川也是苦笑。他一开始担心的问题还是发生了,缺少皮壳之类关键性证据,想要佐证这是“不知道存不存在的宣德炉”这是很困难的事情!

  尤其是便是莫川自己看到的资料,观点也都发生巨大的相悖,要不是莫川有天眼神通,一眼辩真假,莫川也不敢随意下定论。

  莫川苦笑道:“你说的‘省一德’我也知道,这也是目前行内正在争辩的问题,不过,我更倾向于德有一横,至于无横之德,不是仿品,也是司铸官员私铸铜炉。”

  “什么死猪官员啥死猪?啥意思啊?”

  “对啊对啊,小伙子,说人话,别绕啊,听不懂哇!”

  鉴宝师们还没开口,四周观众被莫川最后一句话给绕晕了,什么死猪死猪的,一个铜炉跟死猪扯上啥关系?

  莫川闻言道:“我说的第一个司铸,是司马迁的司,是一种主持宣德炉炼制的官员;第二个私铸,是私人的私。据书籍记载,宣德炉之所以有如此巨大成就及名气,不仅是第一批使用黄铜炼制的铜器,更是采用了十二遍冶炼。当时这第一批黄铜正是采购暹罗国的‘风磨铜’,也就是今天的泰国,当然还有一种说法是暹罗国进贡之物,因为这批黄铜,才促使后来宣德炉的出现。”

  “又因为十二炼法,每冶炼一次,原料便少一些,六炼之后几乎只剩下一半,而宣德帝财大气粗不仅要十二遍冶炼,更要加入金银等贵金属,正是因为这种种原因,才令宣德炉才拥有如此巨大的艺术价值及历史价值。也因此,后世多仿制,不过那些仿制者因为材料人工成本问题,基本达不到第一批十二精炼宣德炉的程度,不过,据说有一批宣德炉几乎与真品无异,那就是当时主持宣德炉炼制的官员在后来又召集工匠开炉炼制了一批。”

  莫川侃侃而谈,那自信的姿态,令围观的群众不知不觉间多了几分信服。

  此时,因为这边聚集的人群,令围观的群众越

  请收藏:https://m.mht567.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